旧版回顾 | VPN登录 | ENGLISH
首页/课程简介/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成果展示/课程特色/教学录像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正文

第十一章 新闻摄影瞬间的获得

时间:[2018-04-23]  来源: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
第一节摆拍和抓拍
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
组织拍摄方法的提出给新闻摄影的实践工作带来混乱
摆拍,从拒绝到有条件的接受
现场抓拍法的发展历史
现场抓拍的优势
现场抓拍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各种题材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
一、新闻摄影的分类
二、事件性新闻的拍摄
三、非事件性新闻的拍摄
四、体育新闻的拍摄
五、新闻人像的拍摄
六、插图摄影
第三节图片的处理与传输
一,拍摄现场对图片的处理
二,图片的传输
三,图片的后期处理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第一节摆拍和抓拍
1.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
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曾经被划分为:现场抓拍;组织加工;建议拍摄;组织补拍;摆布导演和弄虚作假六种[王天育:《新闻摄影》,13-14页,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其中有一些不良的拍摄方法,比如摆布导演、弄虚作假,它们违背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制造虚假的事实,是明确被反对的拍摄方法。从拍摄性质上来看,以上这些拍摄方法可以笼统的分为两类:不干涉对象的拍摄方法和干涉对象的拍摄方法。
组织拍摄方法的提出给新闻摄影的实践工作带来混乱
这种方法提出的初衷是建立在尊重事实,尊重真实的基础上,组织加工法也好,合理的组织加工也好,都要有限度地进行。但是在新闻摄影实践的过程中,这一方法却一度被误读,甚至被滥用。
随着人们对摆拍含义界定的逐渐清晰,这个曾经带来混乱的名词渐渐消失,现在的理论书籍中已经放弃了这个称呼,拍摄方法也主要是抓拍和摆拍两种。
2.摆拍,从拒绝到有条件的接受
摆拍已经被很多理论工作者承认为一种拍摄方法,但是这种拍摄方法要谨慎使用,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3.不要去摆拍(干涉)正在发生发展的新闻事件;
不要去摆拍再现已经过去了的事件;
摆拍不是要摆出一个假场景,不是要拍出一张假照片。摆拍的目的是创造出一张有视觉冲击力但决不会让读者误读的的照片。
谨慎对待摆拍照片的图片说明的写作,以往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许多假照片不是摆出来,而是写出来的。现场抓拍法的发展历史
在新闻摄影的采访方法上,抓拍是一种主要的拍摄方法,这在理论工作者中已经达成了共识。
4.现场抓拍的优势
现场抓拍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摄影的主要拍摄方法,是因为它能够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更好的达信息。抓拍的形象无论是外部形式的表现还是内部形式信息的传达,都具有很强的优势。
5.现场抓拍的具体方法
抓拍对摄影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抓拍需要手疾眼快,摄影记者的摄影技术必须扎实,摄影记者首先对相机的熟悉程度要高,能够熟练操纵相机,不能到关键时刻突然手忙脚乱,摄影记者还要有丰富的经验,这表现在他能够处理千变万化的现场,能够组织纷繁复杂的现场信息。
抓拍并不等于可以不注重构图,相反抓拍也要注意瞬间的捕捉,这样才能保持现场的真实气氛,把信息更好的传达出去。
第二节各种类型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
一、新闻摄影的分类
根据新闻事件发生的性质以及对时效的要求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这种分类方法和按照内容进行分类的方法结合,成为普遍接受的一种分类方法。
二、事件性新闻的拍摄
事件性新闻分为突发事件和预期事件
突发新闻是指事件发生不在预期之中,无法事先进行计划,车祸,火灾,地震等新闻事件都属于这类题材。
预期新闻事件的拍摄,虽然并不似突发事件拍摄,可以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大致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预期新闻事件的拍摄就更加容易。对于预知性事件,如何打破套路,创造新意是摄影记者面对的难题
三、非事件性新闻的拍摄
媒体常用的照片中有一种没有明确的时间所指,时效性不是那么强的照片,这就是非事件新闻照片(也被称作特写类新闻摄影图片)。这些照片表现日常生活,没有明确的时间所指,时效性不是那么强,但是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题材涵盖生活很大的范围
四、体育新闻的拍摄
体育新闻的摄影可以分为体育现场新闻摄影和体育特写摄影的拍摄两种。体育现场新闻摄影是对各种体育比赛现场的拍摄,体育新闻特写是对赛场内外的各种花絮,对体育运动员的追踪报道,对各种体育项目的综合报道等等。一直以来,我们都比较重视体育现场的新闻摄影,而对体育特写新闻存在忽视,而事实上赛场以外有着更多的体育新闻可以挖掘。
五、新闻人像的拍摄
人物摄影是媒体中使用最频繁的一类摄影,如果摄影师在这方面有技巧,并且有创造力,这将为他带来很多工作机会。
人物摄影可以分为现场人物肖像、环境肖像两种。
六、插图摄影
所谓插图摄影,在创作和使用的操作流程上与广告摄影十分类似,一般由编辑部提出要求,由视觉总监主持策划出一个好的创意,由摄影师完成摄影部分,由美术部门完成美术部分,由版面设计负责版面;一个好的作品,最终的影像应该是将摄影、美术、图表、字体字号等所有的视觉语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第三节图片的处理与传输
一,拍摄现场对图片的处理
照片的现场处理在胶片时代是不存在的环节,因为摄影记者只需要集中精力拍摄照片,把胶卷编号保存好就可以了,对照片的处理必须要等到照片洗印出以后才能进行。但是在数字时代,摄影记者的拍摄结果立刻就能显现,马上就可以传输,因此如何进行现场处理和编辑也就被提上了日程。在这一问题上,核心原则仍然是遵循胶片时代的传统,先拍好照片,不要急于判断好坏。你按下的每一次快门都不是草率的,这样反而会让你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不会因为拍到了大量没用的照片而浪费你的存储空间,以及耗费大量的精力来编辑照片。
二,图片的传输
图片的传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现场即时传输稿件,即摄影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进程中,快速对自己的拍摄结果进行编辑,迅速传输稿件。
如果图片的需求不是很紧急,摄影记者就有更多的时间在拍摄工作完成之后对照片进行处理,然后传输稿件。
三,图片的后期处理
1,尽量保持照片的原始状态。
2,谨慎处理自己的照片
3,把自己的照片整理归档  

 

第三部分:教学资料
一.教学案例
1.抓拍技法
http://www.pagki.com/photos/books.asp?id=34&page=1
抓拍,是民俗摄影常用的技法。
摄影对美学的贡献或者说摄影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贵在真实──以生活自身的形式表现生活自身的内容和意义;贵在动态──通过人物及其生活的活的、有动态的、 真情实感的形象来表现人物及其生活;
贵在瞬间精华──固定在照片画面上的是人物及其生活的动态形象的瞬间精华或典型瞬间。而这三个主要特征是由抓拍来实现的。摆拍对于表现民俗摄影的美学特征也有贡献,但要表现的自然、真实、生动、则要具备一定的导演技巧。一个民俗摄影工作者,除非必须运用摆拍手段外,应尽量使用并熟练掌握抓拍的基本技术与技巧,以适应深入各民族拍摄各种不同题材的需要。抓拍,应该成为民俗摄影工作者的一大基本功。
抓拍并不神秘,但作为一种拍摄技法,它确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要正视它,研究它,认识它。这对于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一技法,提高民俗摄影水平,将是大有益处的。
一、抓拍的由来
在摄影史上,摆拍先于抓拍,是毫无疑问的。这是由摄影器材的历史局限所决定的。最初的银版法,后来的湿版法、干版法,因相机笨重,镜头进光量小,底片感光度低等原因,一般只能用摆拍法拍摄。抓拍,是随着小型相机的出现,感光材料感光度的提高,及摄影面向现实生活而发展起来的。尽管在小型相机发明前人们也进行过抓拍的探索。
历史上抓拍的三个基本方法,是这样先后出现的:
纳达尔法──在拍摄对象与人谈话的过程中,
抓拍人的活的形象。1886831日,纳达尔对法国科学院院长、 百岁老人谢弗勒尔进行摄影访问时,让他的儿子保罗在谢弗勒尔谈话时拍照,取得了成功。
巴雷特法──偷拍法。19081024日,伦敦治安法庭对妇女参政运动的三位领袖审判时,法庭禁止拍照。英国记者巴雷特把相机藏在帽子里,偷拍了被告三个女性的活的形象。但是,偷拍不是从1908年开始,而是有了手持、可以夹在腋下的相机之后,就开始的。《世界摄影史话》(英·兰福德著,谢汉俊译)103 页刊登的《孩子们在等候一个盛大的游行》照片,是1893马丁偷拍的。
沙乐门法── 开始于1928年。
沙乐门最初也用隐藏相机的方法偷拍法庭审判的情况。但是,他的成名还是因为创造了新闻摄影技法,即在新闻现场,用小相机+现有光+不干涉对象的方法,拍摄新闻照片。
直到现在,这三种方法还经常被人们采用。
19世纪30年代,莱卡(135)和禄来福来相机(120)进入中国市场,我国的摄影家如陈传霖,就提倡用小相机抓拍。张印泉1932年开始用莱卡抓拍。他最满意并认为是其代表作的《力挽狂澜》与《雪地惊鹅》等照片以及许多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照片。沙飞拍摄的鲁迅与木刻家的谈话,用的就是沙乐门式抓拍法。许多业余摄影爱好者反映一二.一二.一六及全国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照片,许多摄影界老战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拍摄的大量历史性照片,都是抓拍作品。
由于抓拍能把人的神态和人的生活朴素如实地表现出来,比起细节清晰而人物呆板缺乏现场生活气息的摆拍,有更强的真实感、亲切感,更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性趣,更能激起人们的强烈感情的反映。所以,抓拍作品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响和重视。后来,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日益为抓拍提供了便利手段。目前,抓拍法已成为世界摄影技法中一种主要的潮流。
二、抓拍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抓拍?1972712日,
周恩来总理曾批评摄影记者:你们提高得不快摆好了给你们照,你们不会照活的。不是你们服从人家,而要人家服从你们。(蒋齐生:《新闻摄影论集》) 周总理的批评中,就有抓拍的定义。这就是:在生活现场,不干涉对象,拍摄对象活的形象。并明确指出了抓拍的基本特征:
1.抓拍是不干涉拍摄对象活动情况下的拍摄。这是抓拍与其它拍摄方法的基本区别之一,也是这种方法的明显特征。
与抓拍相区别的是摆拍。摆拍也是一种常用拍摄方法。摆拍要求被摄者按照摄影师的设想、意图为拍照片而组成某种画面,做出某种动作、神情。还有一种拍摄方法叫摆摆抓抓,抓抓摆摆摆中抓,抓中摆,实际上属于摆拍。与摆拍不同,抓拍的对象的活动、情绪、神态全是客观的、自在的。摄影者的智慧、精力不是用在组织、摆布、导演上,而是用在认真观察被拍者的活动和情绪上,用在选择理想的画面上。长期这样做,就会养成拍照不干涉拍摄对象活动的习惯。
2.抓拍的对象是处于自主自然的运动状态。
这是抓拍的又一特征。者,捕捉也。静止的对象是无需抓的。拍天安门前的石狮子就用不着抓。抓拍是以抓住对象的典型神态或动态的典型瞬间为目的的。所谓的运动状态即以动体自然必然的动态为对象,包括跑、跳这样明显的、剧烈的肢体运动,也包括心理活动引起的面部及肢体的微妙变化,如眼神、手势。心理活动虽然表面看起来不是那么激烈,实际上有时也是汹涌澎湃的。在文学作品、戏剧、绘画、音乐中,这类心理活动的描写,往往更能打动人。动,还包括进入画面、瞬息万变的各种要素的相互配置与照应。两人交谈,需要考虑交谈者动作眼神的呼应;匆匆的人流中,需要等到从空隙中拍到主体的刹那;光线、黑白……也在不停的变动中。
稍纵即逝来形容抓拍对象的动是很恰当的。对抓拍来说,最满意的底片在一次拍摄里往往只有一张,要不就是一失时机成千古恨。运动越是快,越是难抓。而越是难抓,就越能激发起摄影者的拍摄欲望。这种体验,抓拍实践多的人都有过──对方越是动,越是动的快,越是想抓住。一旦对方静了下来,任你去拍摄,拍摄的兴趣反而索然了。
3.抓拍的本质特征是从实际出发。
抓拍不是先在屋子里想好点子,然后到生活里去套,让生活里的人物当演员,去装样子,让客观适应主观。抓拍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尊重实际,在客观实际中发现新题材,发现美。深入生活,是抓拍的灵魂和真谛。那么,到生活里去要不要有个想法呢?是盲目的去碰、去等,还是应该有个目的呢?盲目当然不可取,大体的想法不但应该有,而且必须有。但这个想法必须是来自客观实际的,并非凭空乱想;这个大体的想法是否正确,是否行得通,还要在深入生活的实践中予以检验,并视情况调整。构想不合实际,或构想虽大体符合实际,但出于种种原因,在采访实践中未出现预想的情节、动作、神态,因而空手而归的情况,相当多,那怕千里迢迢,耗费了时光。这种现象看来不正常,其实是正常的。主观设想怎么可能百分之百地实现呢?在这种情况下,或者继续等待、寻觅、观察一番,或者改变原来的想法,或者放弃原来的想法。如果是抓拍,千万不要以构想符合实际为由,无中生有的硬去制造。当然,没有什么具体设想,在某种场合,碰到值得拍摄的事情,顺手牵羊拍到照片的情况也不少。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你苦苦追求,却一无所获;有时候,无意中,题目会主动跑到你面前,把你拦住。不论是事先想到的,还是没有想到的,都必须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以从实际出发为本质特征的抓拍,必然遵循下面这两个规律:第一、在时间上,严格地遵循现时规定性。抓拍只能表现现时的事物。从实际出发的实际现时的,是正在进行着的事物。对于抓拍来说,这是十分严格的,毫不含糊的,是一种规定性。这同文字报道、故事片显然不同。文字报道、故事片可以描写历史,可以表现过去的事物。焦裕禄逝世以后人们照样可以写出精彩的长篇通讯。抓拍则无能为力。漠视这个规律的拍摄方法,就不属于抓拍了。违背这个规律,硬要补拍历史,结果当然难免造成照片中人物神态失真,装模作样,假里假气,经不住推敲。因为事过境迁,人物情绪已不一样了,也造成失实。人家早已举行过婚礼,为了拍照,再组织一个婚礼场面,这不是失实么?
严格的现时规定性要求抓拍者反应敏捷,闻风而动。要求抓拍者不辞劳苦,不分季节,不分昼夜,什么时候有情况,什么时候就出发。
第二、在空间上,严格地遵循现场规定性。明确这一点,是有重要意义的。它说明,一个坚持抓拍的摄影者必须自觉地深入现场,不论多么艰险,多么困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一切有成就的、真正的摄影者,都是这么做的。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起了为抓到新闻照片而倒在拍摄现场的许许多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先躯、前辈和同行,想起了以拍战争新闻照片闻名,最后因拍照片而死在战场上的罗伯特·卡帕的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从实际出发,严格遵循现时规定性和现场规定性,要求抓拍者相机不离身,把相机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以便及时抓拍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的、可遇而不可求的题材。很可能,九十九天都身带相机,但无事可拍,有一天未带相机,就那一天有难得的情况,多么遗憾。不干涉拍摄对象,面对运动的目标,从实际出发,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抓拍的基本特征。
记述法国划时代的雕塑家罗丹艺术观点的《罗丹艺术论》,有这样一段对白:我(葛赛尔,书作者)向他(罗丹)说:使我惊异的就是你的做法完全和你的同行不一样。你的同行我认识不少,而且看见他们的工作,他们叫模特登上台子,吩咐他们摆出这样那样的姿态,甚至随心所欲,时常要去弯曲或伸直模特儿的臂和腿,全凭自己的意思……完全像摆布有关节的木头人一样,这样,他们才开始工作。你呢,相反,你等模特儿做出一种有意思的姿态,然后把这姿态塑了出来──这样,好像是你服从他们的命令,更甚于他们听从你的吩咐罗丹说:我不是服从他们的命令,而是服从自然的命令。我的同行,像你所说的那样去工作,当然有他们的道理,但是那样粗暴地对待自然,把活人当作木偶,他们拍出的东西,恐怕要有做作的死板的那种危险。罗丹还说:我把观察到的活生生的运动捉住,而不是硬做出这些运动。罗丹这里所说的自然,相当于我们通常说的生活。他的雕塑方法和艺术见解,为我们摄影术中的抓拍作了一个恰当的、生动的注解,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抓拍,很有启发。作为一个用泥巴或石头塑造人物形象的雕塑家,敢于说、而且做到了把活生生的运动捉住(有他的作品《思想者》、《巴尔扎克》和《老妇》等为证)。何况今天我们这些手里有具备高速快门的相机、高速胶卷、百分之一秒就能解决问题的摄影者呢?我们应该作罗丹式的摄影者,立志捕捉活生生的运动。
相关知识点:新闻摄影的抓拍与摆拍
案例标题: 抓拍技法
内容简介: 常用的抓拍技法。
:抓拍 技巧 基本特征
2.正确处理新闻摄影中抓拍与摆拍的关系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摄影家石少华在《新闻摄影与摄影记者工作》中指出:作为一个摄影记者,他最主要的本领,仍旧是应该学会掌握生活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干涉对象,真实、迅速、生动地拍摄出照片来。我理解这里所说的不干涉对象的摄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抓拍。抓拍是摄影记者在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用不干涉对象法,在对象自主的自由的活动中,选择抓取镜头的一种拍摄方法。它是新闻摄影最基本的方法,是摄影记者采访的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也是最难驾驭的基本功,要求摄影记者具有在瞬间内看到、想到、抓到的特殊本领,必须具备三快:眼快、心快、手快。《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蒋铎认为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不干涉拍摄对象;面对运动的对象;从实际出发。抓拍成功的新闻照片形象生动、自然、真实、现场感强,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切感,可以说中外流传于世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都是抓拍所得。如《小平您好》(王东 摄)、《在结婚登记处》(李仲魁 摄)、《共和国战士之死》(罗伯特·卡帕 摄)、《挑战者号爆炸》(珍妮特·诺特 摄)等等。
回顾自己近10年的新闻摄影实践,凡是获奖的成功之作都是抓拍所得。如《英雄徐洪刚回筠连探亲》、《候老贺张老》、《洋专家田间授课》等。1994326日《四川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抓拍的题为《英雄徐洪刚回筠连探亲》的照片,主题鲜明生动,画面上三个人物,个个情绪饱满,真实自然,恰到好处反映了三人真情流露的宝贵瞬间,取得了以情动人的效果。照片获得了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四川省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金牌奖(1994年度)。回想起拍摄经过人记忆犹新。1994318日上午,徐洪刚到筠连县巡司镇,答谢首先抢救他的镇卫生院。我事先进入医院看环境,设想拍摄角度。院坝里已有10多位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在等候,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当时参与抢救的医生尹明先和何蓉等人身上,等待时机。当徐洪刚在欢迎的人群簇拥下走进医院时,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紧随几位医生迎上去抢占好拍摄位置。此时,徐洪刚把锦旗和少先队员刚献给他的鲜花献给了尹明先、何蓉等医生,情不自禁地和他们拥抱在一起,这一瞬间只有等等的几秒钟,稍纵即逝,我连续抢拍了三张,只有这一张在时机、角度、神态上恰到好处,艺术地再现了人民爱英雄,英雄爱人民的典型时间。
所谓抓拍,是相对于摆拍而言,抓拍的形象效果优于摆拍,这是新闻摄影界所公认的,但是抓拍的照片不一定是好照片,因为抓拍作为一种基本的、主要的拍摄方法,并不是评价照片好坏的标准,关键在于是否抓在了点子上,即是否抓拍到了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瞬间。所以说,抓拍的结果有两种:一种表现为现实主义,即成功之作;另一种表现为自然主义,即失败之作。去年我们报纸上发表了一张反映一位农民交公粮的照片,照片用出来后当即受到报社领导的批评。因为画面上挑着公粮的农民嘴里叼着很长一支烟,非常抢眼严重损害了画面,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当时这位同志还不服气,他说不是讲新闻要真实、要抓拍吗?如果我叫农民把烟丢了再拍,且不干涉了拍摄对象,破坏了画面的真实性,成了摆拍?我告诉他,这虽然是抓拍,但是自然主义的表现。摄影记者在拍摄的过程中若不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不经过思考、选择,见什么,拍什么,这样拍出来的东西,往往是片面的、偶然的现象,不能反映和说明事物的本质。正如我国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开拓者蒋齐生先生所说:我们提倡抓拍,与提倡革命的现实主义,表彰真实艺术是统一的,不是提倡为抓拍而抓拍。我们要抓拍,但是不要自然主义,也不要主观主义,而是要革命现实主义。(《新闻摄影的价值与规律》)
由于新闻摄影现场纪实性的要求使摄影的形象表现受到了制约,增加了摄影记者抓拍的难度,那么,是不是摄影现场的东西就一点也不能动,一点也不能摆呢?我认为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假如去很远的地方采访一个养蚕大户,到他家时,他和家里人不一定在蚕房,可能在田里或地里劳动,我们不可能机械地改天再来,实际上都是请他们配合一下,平常是怎样做的就怎样做,在这个过程中来抓拍。类似这些情况,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摆拍,就予以否定。因为这样作并未违反新闻摄影现场事实真实和形象真实的基本原则,与随心所欲凭主观想象,甚至弄虚作假的摆拍,有着本质的区别。关键就是要把握好这个度。当然,那些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谋取个人利益,弄虚作假,无中生有捏造事实的摆拍更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
相关知识点:新闻摄影的抓拍与摆拍。
案例标题: 正确处理新闻摄影中抓拍与摆拍的关系
内容简介: 如何具体情况具体处理抓拍与摆拍。
:抓拍 摆拍 新闻摄影
二、图书及资料
1.朱文良著《新闻摄影手册》(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
2.王振山《当代新闻摄影学》(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第四部分:练习题答案  

1. 摆拍在新闻摄影工作中能否使用,怎样使用?
摆拍已经被很多理论工作者承认为一种拍摄方法,并且给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要求:是否摆拍、能否摆拍的问题在新闻摄影业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了,至今还是常常困扰着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摄影记者都有过摆的举动和经历。现在的问题是,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应该 充分了解在拍摄现场哪些可以摆,哪些不能摆。这里是一些行为准则:
不要去摆拍正在发生发展的新闻事件
不要去摆拍再现已经过去了的事件
摆拍不是要摆出一个假场景,不是要拍出一张假照片。摆拍的目的是创造出一张有视觉冲击力但绝对不会让读者误读的照片。
2. 抓拍的优势是什么?如何才能拍到精彩的瞬间?
抓拍能够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更好地记录信息。
从外部形式来看,现场抓拍可以捕捉到最真实的形象。它与摆布、导演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内部形式来看,现场抓拍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
抓拍不技能使照片的外部形式和内部形式俱佳,同时还是能把内部和外部形式结合到一起的最佳方法。
在抓拍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进行瞬间的捕捉:
1.简洁 2.神秘 3.用视觉语言讲故事 4.情感
3. 非事件性新闻有什么特点,在拍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非事件新闻有以下几个特点:
它对时间的描述不是时间点而是时间段的描述。非事件性新闻摄影的拍摄也需要由头。如何用好非事件性新闻摄影报道,是对图片编辑的挑战。
4. 你是否在报纸杂志中看到过插图摄影作品,它有怎样的特点?在传递信息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在操纵流程方面,插图摄影与广告摄影十分类似,一般由编辑部提出要求,由视觉总监主持策划出好的创意,由摄影师完成摄影部分,由美术部门完成美术部分,由版面设计负责版面。一个好的作品,最终的影像应该是将摄影、美术、图表、字体字号等所有的视觉语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插图摄影弥补了摄影在表达抽象观念上的不足,在国外大量用于商业财经报道中,用于传递媒体的观点和表达意见,实现单幅新闻摄影作品难以达到的评论效果。 5. 数字图片的后期处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尽量保持照片的原始状态;谨慎处理拍摄到的图片;把自己的照片整理归档。  

 

上一条:第十二章 专题摄影的拍摄和编辑  

下一条:第十章 新闻摄影的准备

关闭窗口

高校主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