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教学大纲
第一节新闻摄影概念界定
一、新闻摄影的两层内涵
二、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关系
第二节新闻摄影的媒介形态
一、报纸
二、杂志
三、新闻网站
四、通讯社
五、图片库
六、媒介融合
第三节新闻摄影工作内容和流程
一、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构成
二、摄影记者
三、图片编辑
第四节新闻摄影人才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闻摄影概念界定
一、新闻摄影的两层内涵
新闻摄影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两个内涵。新闻摄影是照片说了算吗?许多摄影记者就是这么理解的。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图文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内涵,把握新闻摄影这个大众传播手段和其他摄影形式的区别。我们所讨论的新闻摄影,是建立在传播学基础上的媒介活动。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
二、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关系
在目前的中国摄影实践中,许多人混淆了“纪实摄影”和“摄影的纪实性”这两个概念。此外,“纪实摄影”常常因为发表媒介的局限,而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报刊上,和新闻摄影中的专题报道、图片故事形式类同。这些造成了很多人误将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混淆而谈。实际上,二者在价值、范围、存在时间、操作流程、载体、画面构成、逻辑结构等方面都有区别。
第二节新闻摄影的媒介形态
一、报纸
目前,报纸是我国新闻摄影从业者的主要供职媒体,也是新闻摄影产品的主要发布渠道之一。其中又以党报和综合性都市报为主。在定期连续印刷出版物中,报纸的出版周期最短,读者最多,内容更新最快。时效性、简洁、明了、主体突出是报纸使用新闻图片的主要要求。
二、杂志
和报纸相比,杂志的深度报道较多,时效性不强,关注观念和事态的分析,内容上往往超越新闻事件本身,杂志的目标受众相对明确和稳定。出现在杂志上的新闻图片,要求视觉构成相对复杂,视觉符号较多,能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三、新闻网站
相对传统印刷媒体,网络媒体技术上没有报道时效延误,新闻摄影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有海量信息存储能力,图片可以专栏、专题、链接等形式出现。第三,新闻摄影的呈现立体化形式,摄影语言和手段得到丰富和更新。第四、网络的搜索功能大大提高了采访前准备的效率。网络上使用新闻图片的情况主要有四种。
四、通讯社
通讯社主要通过专线向国内外媒体提供新闻图片。随着图像传输技术的发展,通讯社的图片产品也呈现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从所承载的内容和运作模式来讲,已经作为图片库进入市场,并实行网上交易。
五、图片库
又叫图片银行、图片代理公司,是摄影图片市场化的产物。目前大都采用互联网线上交易。图片库为摄影师和图片用户搭建交易和沟通的桥梁,为摄影师管理图片、提供双重服务获取利益。图片库的客户可能是报纸、杂志、出版社,也有广告代理公司、网络媒体等,面对的是相对模糊的市场。因此,为图片库提供新闻照片,既要讲求时效,在拍摄的时候还要从编辑的角度,考虑全面。
六、媒介融合
手机拍照和图像传输功能、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媒介融合手段的出现,使新闻摄影的生产、发布、传播途径和方式也得到进一步拓宽。媒介融合是新闻摄影发展的新空间。
第三节新闻摄影工作内容和流程
一、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构成
新闻摄影工作的内容总的可以分为采访和编辑两大部分。摄影记者是新闻图片的主要采集者和生产者,此外还有文字记者拍摄的照片、报料人提供的图片等。图片编辑在采编流程中是图片的控制者,组织、策划和指导摄影报道,是联系摄影记者和版面编辑的桥梁。
二、摄影记者
摄影记者的工作内容一般按照新闻条线来划分,重点负责某些条线的新闻,比如公检法、社会、娱乐、体育、教育等。也有按照新闻的性质来划分,如突发、机动等。摄影记者接受任务后,首先要做必要的采访前准备,包括器材和信息收集的准备,接着进行采访拍摄,然后对图片做初次删选,撰写文字说明,并在截稿时间前将图片和说明一并发回本报稿库。
三、图片编辑
图片编辑是媒体使用影像的一个重要“把关人”,他们选择照片,对图片进行再加工,决定图片最终以什么样的形式传递给受众,影响着图片传播的最终效果。图片编辑作为把关人,需把握新闻价值的时代性,认识影像价值的多样性,严守新闻报道的道德底线。在信息全球化传播的背景下,跨国采访增多,面对摄影记者在异国拍摄的图片,图片编辑的政治修养也重新被重视,避免犯符号性、常识性的错误。
第四节新闻摄影人才
新闻摄影人才需求竞争激烈,竞争者对摄影的执着、业务经验和实力比学历更加吸引招聘者。合格的新闻摄影人才包括的素质有:视觉教养、传播意识、影像文化与影像传播理论素养、数字媒体与数字影像传播的知识与技能、媒体教养、创新思维、自由而负责任、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资料
一.教学案例
1.新闻摄影定义的探讨
http://shengxigui.blshe.com/post/77/102756
关于新闻摄影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答案可能列举出很多,人们的认识至今仍难统一。正是因为弄不清新闻摄影的概念,带来了很多问题和麻烦。
比如,因为不把新闻摄影当成“图文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报道新闻的时候,重拍摄轻采访、重图片轻文字说明,以至于写不出文字说明或胡乱编造、图文难以结合,从而影响了新闻信息传播的公正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在评介新闻摄影报道的时候,只谈论图片,不谈论文字,或者只谈标题,不谈论交待新闻要素的解释性说明,因而造成“断章取义”,影响了人们对新闻摄影报道的全面认识与评价。
典型的例子有《乌干达干旱的恶果》,在评论该报道的时候,人们往往只谈论形式,不谈论内容,没有同时提供文字说明交待新闻要素,也不介绍拍摄图片时的具体情况和相关背景,造成了“乌干达=非洲=干旱”的错误印象,其实乌干达并非干旱国家,干旱只是偶尔在局部地区发生。(参见安佑忠的博客:http://blog.voc.com.cn/anyouzhong/ ,其中有全面介绍乌干达的图片和详细文字。)
相关知识点:图文结合是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
案例讨论: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
案例点评:从“照片”到“图文结合”。在新闻照片主要作插图等配角的时代,新闻摄影就是指照片,等到图片新闻、特写性新闻摄影报道、系列摄影报道、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等多种体裁出现后,才有了“文字说明是新闻照片的一部分”的概括。但摄影记者不重视图片说明的现象一直存在,“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的问题。”新闻摄影的内涵在图文关系上也一直被修正和补充。早在1983年就有人给新闻摄影定义说它是“与文字说明相结合成的一种形象新闻”,1985年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结合具有新闻信息的文字说明”。现在已经十分明确,新闻摄影报道由摄影图片、标题、和文字说明三个要素构成。
案例标题: 新闻摄影定义
内容简介: 案例介绍了新闻摄影中图片和文字的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并由此切入新闻摄影的定义。
关键词: 新闻摄影 图文结合
2.案例: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uid=1697&type=blog&itemid=42470
互联网图片运营商在数码网络时代取代了传统的图片供应商成为市场的主导。在国外,传统影像大鳄,如路透社、法新社,时代集团,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这样隶属第一集团的图片运营商都不得不向这些新兴的以互联网和数码技术为基础的图片库,如GETTY和CORBIS,俯首称臣,由他们来代理其图片在全球的销售。此外,国外的主流媒体的图片库和新兴的图片代理商通过境外的网上销售平台直接向国内媒体销售图片。在中国图片市场上,新华社一家独揽的局面已不复存在,百联图片网,中国图片库,中国图片网和由中国传统媒体组建的图片网站(如中国新闻社图片网、《中国日报》图片网,中国体育在线图片网)等都在竞争和瓜分着市场,据《中国日报》图片网介绍,其一突发新闻的照片曾创下了二万多元的销售纪录。《华商报》一位摄影记者拍摄的一张突发照片通过其图片网站销售了46次。
网络数码时代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通讯社和图片库图片的差别越来越小。许多年来由于传输手段和传输质量的束缚,通讯社主要为大结像,主体突出,信息直接明了的影像服务报社。近年来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图像传输质量已不成问题,通讯社的照片的视觉构成也越来越复杂,时事杂志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通讯社所拍摄的照片。1996年美联社摄影部主任文森·阿拉比索(Vincent Alabiso) 在中国交流时也表现出这种发展趋势。传统的图片库常常牺牲时效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图片。 在网上销售的时代, 传统图片库打破了大媒体通过垄断传输手段控制图片市场的格局,开始了时效性图片市场的竞争。
相关知识点:媒介融合将成为新闻摄影发展的新空间。
案例讨论: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
案例点评:在数码网络时代,图片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影像传播的速度和距离,都为摄影师拓展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新的摄影形式推动了中国媒体图像化的发展趋势,丰富了中国媒介摄影的表现形式,对摄影师拍摄的技术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
案例标题: 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
内容简介: 案例介绍了在21世纪多种媒介形式并存,多媒体迅速发展的的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关键词: 新闻摄影 数字时代 图片库 影像传播
3.案例:《今日美国》图片编辑的工作流程
http://voice.chinafotopress.com/24th/muhouheishou.html
一.案例文本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今日美国》是一份和《新京报》内容定位几乎没有任何相似性的报纸,他们全国发行,没有当地新闻,注重深度分析和解读,注重独家故事。当天新闻如果不是很重大,通常只会出现在边栏信息导读。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很多报道是提前几天甚至一两周就布置并完成了的。
所有的文字编辑、图片编辑、美编,都采取滚动上班的采编流程。以新闻版的4位图片编辑为例,最早上班的一位10点到,接下来的一位是11点到,然后15点到,17点到。下班时间依次为,17点,18点,22点,凌晨1点。 每天上午11点会有报题会,报当天或接下来几天的选题,并督促以前布置的选题,如果有突发事件发生,就要先讨论突发事件。最早来的图片编辑并不参加这个会议,但通过一个平台,他可以看到所有的选题,也知道今天预计要做的报道。他要做的先是看选题,如果哪个选题需要配图片,他就会检索图片库,如果需要联系摄影记者或签约摄影师,他会打电话给他们。接下来,图片编辑会把已经准备好的图片传到一个名叫“CCI”的系统中,这时候,文字稿可能已经由文字编辑导入好了。图片编辑会和美编进行沟通图片的位置和大小,有时也会讨论图片的裁减。
边栏是固定的一组每日新闻短稿,美编不用急着设计它。这时版面上可能只有一篇稿件,但美编已经开始设计了。他会设计好现有的稿件,预留出其他稿件的位置。随着稿件不断更新,每一条稿子都有可能被删减甚至取消,图片也一样。
第二位来上班的图片编辑做同样的事,刷新选题需求,找照片,安排拍摄任务,并和美编商量。
与文字编辑相比较,图片编辑和美编的沟通要更多些。文字编辑不负责整个版,确切的说他负责的是一篇篇的稿件,向文字记者安排采访任务,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然后编辑记者提交的稿件,核实,提交到CCI系统中。文字编辑编辑的稿件可能上这个版,也可能上那个版。文字编辑通常不参与照片的选择和使用,但在有分歧的时候也会和图片编辑进行沟通。
接下来上班的图片编辑都重复同样的工作,走之前做个简单交接。具体谁做什么,大家商量着来。随着新闻的更新,图片和版面设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闻叠的最后一个图片编辑通常凌晨一点下班,走前会和体育版的图片编辑交接下,因为体育版截稿时间和新闻版一样晚,但这之后通常是不会发生图片变更的。
通常在每天下午,超过一半的图片都会选好。如果没有重大事件发生,大概晚上七八点时,图片就基本确定。
二.案例讨论:
对比《今日美国》与《羊城晚报》图片编辑的工作流程。
在图片编辑的工作流程中,哪个环节是最重要的?
三.相关知识点:图片编辑是媒体使用影像的一个重要把关人。
二、图书及资料
1.《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
译者: 王景堂
作者: 陈申 / 责任编辑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1995年
2.《报道摄影》
作者:曾璜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
3.《图片编辑手册》
作者:曾璜/任悦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4.《图片报道——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实践》
作者:柴继军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第四部分:练习题答案
1.新闻摄影的内涵式怎样的?它和纪实摄影有什么不同?
广义的新闻摄影,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电视新闻这三大类用影像报道新闻的手段。
狭义的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照相机为拍摄工具,以摄影采访为主要手段,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在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媒体上刊载的新闻报道活动。
在目前的中国摄影实践中,许多人混淆了“纪实摄影”和“摄影的纪实性”这两个概念。此外,“纪实摄影”常常因为发表媒介的局限,而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报刊上,和新闻摄影中的专题报道、图片故事形式类同。
2.能够发布新闻摄影的媒介渠道有哪些?
报纸,报纸是我国新闻摄影从业者的主要供职媒体,也是新闻摄影产品的主要发布渠道之一,其中又以党报和综合性都市报为主。
杂志,依据内容范围和观点的不同,杂志可以是周刊、半月刊或季刊。新闻类杂志一般是周刊。
新闻网站,互联网的出现和数字技术在新闻摄影领域的普及,被很多摄影人看作是新闻摄影新的发展契机。
通讯社,我国第一大通讯社新华社,主要通过专线向国内外媒体提供新闻图片。
图片库,是摄影图片市场化的产物。
媒介融合,成为新闻摄影发展的新空间。
3.合格的新闻摄影人才有什么素质要求?
视觉教养,传播意识,影像文化与影像传播理论素养,数字技术、数字媒体与数字影像传播的知识与技能,媒体教养,创新思维,自由而负责任,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
4.拜访你所在城市的一家媒体,调查其中的视觉工作者日常是如何工作的。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