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教学大纲
第一节新闻摄影工作特点和要求
一、新闻摄影的新闻性是对新闻价值的追求
二、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三、形象性是新闻摄影“与生俱来”的特性
第二节新闻摄影失实表现和成因
一、新闻摄影失实表现
二、新闻摄影失实成因
三、如何避免新闻摄影失真失实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闻摄影工作特点和要求
一、新闻摄影的新闻性是对新闻价值的追求
新闻性是新闻摄影区别于其它摄影形式的本质特性之一,直接体现就是新闻照片所具有的新闻价值。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新闻价值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新闻界开始关注新闻价值的新内涵。新闻的趣味性、贴近性、可读性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强调新闻摄影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需要同时满足新闻事件本身和视觉形象。
二、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有关违背新闻真实性的事实,从新闻事业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准确无误的报道事实并不能保证报道的真实。新闻真实有两个层面,一是事实真实,二是总体真实。任何先进技术的利用都不应该影响新闻图片的真实性,任何新闻改革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把握总体真实需要深入持续的调查研究和跟踪采访,以此对报道内容进行再次鉴别和选择。做到总体真实,是媒体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体现。三、形象性是新闻摄影“与生俱来”的特性
新闻摄影的视觉形象要求一目了然,能够夺人视线。形象性的体现必须建立在新闻性和真实的基础上。对于那些可以让摄影记者充分拍摄时间的题材和内容,读者对形象性的期望值相对会更高一些。
第二节新闻摄影失实表现和成因
一、新闻摄影失实表现
虚假新闻混淆视听,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扰乱社会秩序,严重损害媒体公信力。新闻摄影的失实表现有伪造新闻事实,盗用图片、张冠李戴,篡改文字说明,导演摆布、干预新闻现场,后期造假等。
二、新闻摄影失实成因
新闻摄影失实有主观和客观成因。报道者工作不踏实、采访不深入,想当然的赋予新闻图片以意义和内涵,或者媒介缺乏图像编辑流程技术监控,新闻摄影采编人员对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自律不足、缺乏对造假行为的有力惩处,新闻和宣传混为一谈,都可能导致新闻失真失实。
三、如何避免新闻摄影失真失实
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多种多样,维护新闻真实需要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等媒体从业者在各个环节上高度负责。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力求全面地看问题,加强采访并深入了解新闻事实的“背后”,也要注意防止由于制作技术上的失误导致的失真。如有失实就主动承担责任,采取补救措施。
第三部分:教学资料
一.教学案例
1.当新闻真实性遭遇数字化假照片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jsjz/2006-07/26/content_537376.htm
2003年4月1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头版刊发了其派驻伊拉克前线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尔斯基从前线发回的一张新闻照片:一名英军士兵右手持枪对着一群伊拉克平民,左手伸向人群的方向,似在高声叫喊;与其形成对峙的是一位怀抱儿童的伊拉克男子,他正欲站起,神色惊恐,似在辩解。当这张足以冲击普利策新闻奖的照片在电脑屏幕上放大6倍后,却被发现是一张电脑合成的假照片。此事使老牌报纸蒙羞,记者被炒,也引发了人们对数字技术给新闻摄影真实性带来的风险的讨论。
相关知识点: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案例讨论: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
案例点评:数码相机的诞生和应用,为人们获取图像提供了较传统摄影更大的便利:不需要暗室冲洗等加工环节,从数码相机的显示屏上可以马上看到所拍摄的照片效果;图像数据输入到电脑中后,可以通过数字化的图像处理技术方便地进行加工、处理;以数字方式存储的图像可以通过电脑网络迅捷地传输。数码相机、电脑技术、数字化的图像处理技术以及互联网传播技术等,共同组成了高科技的数字化新闻摄影体系,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存储、交流图像信息以及丰富和表现图像信息的能力与方法。
与此同时,数字化图像处理的便利性,也为图像的修改和照片制假打开了“后门”。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是利用计算机,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完成对图像的加工、处理。目前人们常用的平面图像处理软件是Photoshop,该软件主要集成了三大类功能,即图像色彩调整功能、各种工具模块功能和数字化的滤镜功能等。通过该软件的这些功能,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对数字图像(由数码相机拍摄或由扫描仪等其它数字化设备输入)按照操作者的设想进行加工与处理。通过数字化的图像处理技术,操作者不仅可以便利地进行图像的剪裁、拼接,亮度、对比度、色彩的调整,背景的添加更改,文字的添加,甚至可以做到“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可谓是“只要想得出,就能做得到”,“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张新闻照片通过图像处理,可能会变得面目全非,并且让人难辨真假。
新闻摄影以其真实性给人以如见其人、如经其事、如临其境之感,即新闻照片的现场可证性。这使得新闻照片具有“眼见为实”、“以图为证”的权威性和见证性。数字技术却可以轻易地改变影像,一幅照片在与受众见面之前,人们没有把握其原始素材是否已经被人改动过,所谓“眼见也不为实”,呈现在公众眼前的图片完全可能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许多人由此感叹:高科技的应用使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受到的危害最为直接,也最难控制。
案例标题: 当新闻摄影遭遇数字化假照片
内容简介: 新闻摄影以真实为本,而在数字化时代这种真实性却遭到了技术的挑战。
关键词: 新闻摄影 数字图像处理 假照片
2.新闻摄影处理的技术限度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jsjz/2006-07/26/content_537376.htm
凡改变了新闻照片真实性的做法,都可以称之为照片制假。目前常见的数字图像制假手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过度渲染”,不恰当地改变影调和色彩。1997年11月17日,36名瑞士人在埃及卢克索惨遭杀害,美联社记者拍摄的一张水洗后的卢克索神庙前的台阶照片,被瑞士《一瞥报》和瑞士、德国电视台在发表时用电脑修改,将照片上的水印变成了一条又宽又长的鲜红血印。真相败露后,这3家媒体声名扫地。
二是“移花接木”,多个图像拼接。前述《洛杉矶时报》记者布莱恩的假照片被发现后,布莱恩承认,他是将在同一场景中拍摄的一张英国士兵的照片,和一张伊拉克平民人群的照片合并后作了处理,拼造出一张英国士兵用步枪指向平民的照片。国内报刊中,也有人将一幅舰艇编队航行的照片与一幅飞机编队飞行的照片,经过电脑扫描重叠组合在一起,却称某某部队进行了一次高层次的实兵演练云云。
三是“无中生有”,凭空增加图像要素。2004年7月15日美联社刊发了一张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当时西安市区积水很浅,而这幅照片却显示洪水齐腰。受到质疑后,美联社承认是记者将图片中积水部分复制叠加,夸大暴雨灾情。在国内报刊中,将照片中部分影像复制增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将照片中的作战飞机进行复制,将只有一架飞机将变成大机群作战的场面等。而在体育照片中,个别摄影者或图片编辑将镜头外的球添加进画面,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
此外,有人“偷天换日”,改变照片主体的背景,使现场的气氛、现场的感情色彩与事实有较大出入,比如将阴天改换成蓝天白云、霞光满天。还有人滥用特技,比如,使用Photoshop的“径向模糊”、“动感模糊”等滤镜工具,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爆炸式运动场景或夸大主体运动速度;运用“拉伸”、“变形”等,改变图片主体的形态等等。
相关知识点:如何避免新闻失实。
案例讨论:根据几年来从事数字图像处理和选用新闻图片的实践,以下几种识别新闻照片真伪的方法可参考:
——查看数码照片的原始数据。数码相机在拍摄时,会同时产生一个Exif数据文件,记录拍摄时间、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ISO)等,未经剪裁粘贴的图像,该数据一般会保留完整。可通过查看此数据信息,判断图像是否经过加工处理。此外,目前数码单反和较高级的便携数码相机,都有RAW存储格式,是拍摄时的原始数据,也可称之为“数码底片”。可调看此“底片”,查证图像真伪。
——根据常理分析判断真伪。通过观察图片画面中各要素的光照方向、投影形状和大小、色彩的一致性、主体与景物的透视关系等,判断是否有剪接、复制;查看图片中是否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多个要素,判断是否有复制叠加,如图中的飞机、坦克、舰艇如果有多个相同,甚至编号都相同,即可判定有假;一些有悖常理的现象,如武器装备间过密的间距等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形态,也可据此质疑其真实性。
——放大图片,查看细节。如果图片既无原始数据,又没有明显违背常理,可以通过在电脑屏幕上放大,查看画面要素间的衔接是否平滑一致,如果是分辨率不同的影像叠加,则在衔接处可能出现花斑等现象;可以重点观察画面要素的边缘是否有剪接或涂抹的痕迹等。
案例标题:新闻摄影处理的技术限度
内容简介:介绍了新闻摄影在处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给出几种识别新闻照片真伪的方法。
关键词:数字图像制假方法识别真伪
3.镜头下那些不可思议的假新闻照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3a03c50100g33p.html

CCTV影响2006年度十大新闻图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
根据网民提出的质疑及刘为强本人确认,影响2006·CCTV 图片新闻年度评选专业组铜奖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是刘为强经过电脑合成处理的虚假新闻图片。作者还将该图片分别提供给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和五洲传播图片库等网站发表,严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和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该照片先后被国内外多家媒体刊发,造成恶劣的影响。
荣获2003年第47届“荷赛”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的《非典时期的婚礼》。
2004年2月,武汉晚报社摄影记者邱焰拍摄的《非典时期的婚礼》荣获2003年第47届“荷赛”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但照片中的男当事人获此消息后,以照片侵权为由向邱焰索要赔偿,最终将邱焰告上法庭。围绕这场官司,引发对这张照片是否是“摆拍”造假的讨论。

这是2005年一张著名的照片。照片反映的是黑龙江沙兰水灾,大水过后教室墙上,留下四个黑手印,报道称这是遇难小学生在墙上留下的最后手印。这张照片给读者和网民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和心灵冲击。但很快,该照片受到了其他媒体和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质疑,有人高喊出“手印”打假的声音。一场有关该照片真实性和记者操作是否恰当的争论也随之掀起。

看上去是一张新闻图片,是杭州《今日早报》的摄影记者包敦远拍的,他们的编辑把它发在了2006年7月23日的头版上,标题是:大雨袭杭百舸归,,图片说明是:昨天下午,眼看一场大雨就要袭杭,西湖上的游船纷纷回码头躲雨。你看一切新闻要素都具备。但可惜的是,这其实不是新闻图片,这是一张类似于考考你眼力的小测试里经常见到的那种图片,这次的题目是:看看图上有几只船是相同的?
相关知识点:新闻摄影失实表现
案例标题: 镜头下那些不可思议的假新闻照片
内容简介: 列举了近年来一些著名的新闻假照片。
关键词: 假照片 摆拍 后期
二、图书及资料
(一).相关条款
维护新闻真实性公约
http://www.ccnps.cn/xh/news.asp?id=570
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摄影记者首先要具备的新闻职业道德。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不移地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坚决地打击新闻摄影造假行为,维护自身和行业形象。由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学会发起,并得到全国地市党报、都市报(含晚报、晨报、商报等)的响应,共同制定以下维护中国新闻摄影真实性公约
(二).相关书籍
1.(美)罗恩·史密斯著《新闻道德评价》(新华出版社,2001年)
2.徐宝璜著《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3.孙佑真著《失真》(载于《新闻记者》,1989年)
4.刘庆云著《摘取世界新闻新闻摄影大赛桂冠成功之路》(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年)
第四部分:练习题答案
新闻摄影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一、新闻性
新闻价值决定拍摄内容,所谓新闻价值指的是社会对该新闻事实需要和关注的程度。在具体拍摄时可以从事件的重要程度、事件对人们的接近程度、事件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等去判断和取舍,对新闻价值规律的掌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新闻敏感性。只有从新闻价值规律出发,从生活出发,从读者出发,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事件、现象中找到新闻线索,拍摄出具有价值的新闻图片。
在新闻传播规律中,还有对新鲜性、时效性等要素的要求。新鲜性指的是报道的事实新、角度新。所发生的新闻在以前没有或较少见到就是事实新。角度新体现在立意新和形式特别上。一般情况下,突发性新闻的时效性都是较高的。
二、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必须遵守这个原则。新闻摄影的真实性还必须以摄影的纪实性为基础,摄影的技术特性就是逼真、记录。正是这种功能使摄影进入新闻领域,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独特功能。但是纪实性毕竟只是技术属性,它可以成为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基础,但不能作为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因为还有拍摄对象、拍摄手段、报道传播方式等其他因素。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就是处理这些因素的关系问题。
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具体内容包括:被拍事物必须真实,摄影照片中的人必须是事件的当事人,新闻摄影时间、空间、人物是三位一体的、新闻摄影作品的形象必须真实,文字说明必须准确。
三、形象性
新闻性与真实性都要通过形象性来体现,形象性的基本特征就是瞬间性。任何事件都是由许多个瞬间组成的,一旦把某一个瞬间从过程中抓取出来,变为独立的画面,它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会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瞬间能够很好地表达主题,而有的会起相反的作用。其次是对拍摄视角的选择,不同的视角所见事物的形态是不同的。因此对于瞬间的选择是有规定的,这个瞬间应该是能够真实反映真实,又具有鲜明的形象决定性的瞬间。“决定性瞬间”理论是由卡蒂尔·布列松提出的,他出版了一本《决定性瞬间》的书,提出“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时刻。这个时刻来临,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正在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因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新闻照片是形象化的新闻,形象既要客观真实,又要生动,决定性瞬间的确定是新闻摄影形象性的重点。
新闻摄影失真失实的表现有哪些?
新闻失实的表现有多种:伪造新闻事实,盗用图片,张冠李戴,篡改文字说明,导演摆布、干预新闻现场,后期造假等。
数字化时代,怎样才能避免新闻摄影报道失真失实?
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多种多样,维护新闻真实需要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等媒体从业者在各个环节上高度负责。
下图曾经发表在2006年10月某报上,并且经作者上传到某图片库,还获得了该图片库“本周最佳”图片。请指出图片失实之处,并分析假图片得以扩散传播的原因。
第四部分:练习题答案
新闻摄影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一、新闻性
新闻价值决定拍摄内容,所谓新闻价值指的是社会对该新闻事实需要和关注的程度。在具体拍摄时可以从事件的重要程度、事件对人们的接近程度、事件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等去判断和取舍,对新闻价值规律的掌握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新闻敏感性。只有从新闻价值规律出发,从生活出发,从读者出发,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事件、现象中找到新闻线索,拍摄出具有价值的新闻图片。
在新闻传播规律中,还有对新鲜性、时效性等要素的要求。新鲜性指的是报道的事实新、角度新。所发生的新闻在以前没有或较少见到就是事实新。角度新体现在立意新和形式特别上。一般情况下,突发性新闻的时效性都是较高的。
二、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必须遵守这个原则。新闻摄影的真实性还必须以摄影的纪实性为基础,摄影的技术特性就是逼真、记录。正是这种功能使摄影进入新闻领域,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独特功能。但是纪实性毕竟只是技术属性,它可以成为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基础,但不能作为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因为还有拍摄对象、拍摄手段、报道传播方式等其他因素。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就是处理这些因素的关系问题。
新闻摄影真实性的具体内容包括:被拍事物必须真实,摄影照片中的人必须是事件的当事人,新闻摄影时间、空间、人物是三位一体的、新闻摄影作品的形象必须真实,文字说明必须准确。
三、形象性
新闻性与真实性都要通过形象性来体现,形象性的基本特征就是瞬间性。任何事件都是由许多个瞬间组成的,一旦把某一个瞬间从过程中抓取出来,变为独立的画面,它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会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瞬间能够很好地表达主题,而有的会起相反的作用。其次是对拍摄视角的选择,不同的视角所见事物的形态是不同的。因此对于瞬间的选择是有规定的,这个瞬间应该是能够真实反映真实,又具有鲜明的形象决定性的瞬间。“决定性瞬间”理论是由卡蒂尔·布列松提出的,他出版了一本《决定性瞬间》的书,提出“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时刻。这个时刻来临,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正在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因素都是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新闻照片是形象化的新闻,形象既要客观真实,又要生动,决定性瞬间的确定是新闻摄影形象性的重点。
新闻摄影失真失实的表现有哪些?
新闻失实的表现有多种:伪造新闻事实,盗用图片,张冠李戴,篡改文字说明,导演摆布、干预新闻现场,后期造假等。
数字化时代,怎样才能避免新闻摄影报道失真失实?
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多种多样,维护新闻真实需要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等媒体从业者在各个环节上高度负责。
下图曾经发表在2006年10月某报上,并且经作者上传到某图片库,还获得了该图片库“本周最佳”图片。请指出图片失实之处,并分析假图片得以扩散传播的原因。

10月6日中秋之夜,广州“上下九”人山人海、人气旺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