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教学大纲
第一节取景构图基本知识
一、拍摄点的选择
二、横竖画幅的确定
三、确立画面结构中心——视觉中心点
四、突出主体
五、陪体的作用
六、前景的运用
七、背景的运用
第二节光线的造型作用
一、勾画被摄体的轮廓
二、表现被摄体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深度
三、表现被摄体的质感
四、色彩的表现
五、环境气氛的表现
六、吸引注意力,突出主体
七、特殊效果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
第一节取景构图基本知识
一、拍摄点的选择
(一)拍摄距离
1、远景
远景是从远距离拍摄所得到的画面景别,能够包括被摄景物广阔的空间,易于表现整个环境和总的气势,但不利于交代具体情节和细部。
2、全景
全景景别如果按成年人的身体来衡量,一般指人物的全身,如果拍摄其他事物,则指保留事物外部轮廓线完整,表现被摄对象全貌,并且被摄体周围没有过多的空白的画面景别。
3、中景
中景景别如果以成年人的身体来衡量,是指人的腰腹以上(坐姿)或膝部以上(站姿),如果拍摄其他事物,则是指包括其主要部分的大部分的画面。
4、近景
近景景别如果按成年人的身体来衡量,一般是指人的胸部以上的部分,如果拍摄其他事物,则只包括被摄对象最主要的部分。
5、特写
特写画面如果按成年人的身体来衡量,一般指人的肩部以上的部分,如果拍摄其他事物,则是指事物的细部,避其外部轮廓线,深入其内部。
(二)拍摄高度
1、平角度拍摄
平角度拍摄即相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人们最常采用的视角。
2、仰角度拍摄
仰角度拍摄即相机镜头处于视平线以下,由下向上拍摄被摄体。
3、俯角度拍摄
俯角度拍摄即相机镜头处于视平线之上,由高处向下拍摄被摄体。
(三)拍摄方向
1、正面角度
正面角度是体现物体主要外部特征的最主要的角度,它可以毫无保留地再现被摄体正面的全貌或者局部。
2、侧面角度
侧面角度是从被摄体的正侧面拍摄,它往往用来勾勒物体的轮廓线,强调动作线、交流线的表现力。
3、斜侧面角度
斜侧面角度是指介于正面角度与侧面角度之间的角度。
4、背面角度
背面角度即从物体背后拍摄,是一种较少被采用的角度,它往往能产生特别的效果,比较含蓄,给观众留下的联想、想象的空间比较大。
二、横竖画幅的确定
选择横竖画幅,主要依据下面几点:
1、被摄景物的形状
2、画面中主线条给予视觉刺激力的强弱
3、主体移动的方向
三、确立画面结构中心——视觉中心点
在拍摄中,主体不应位于画面的几何中心的位置,而应位于结构中心上。如果画面中只有一个主体,则放在结构
中心任何一个的位置都是可以的;如果画面有一个以上的主体,则应注意尽量让主体都位于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
四、突出主体
主体是一幅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它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
摄影常采用的突出主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对比方法的运用
1、形态的对比
2、大小的对比
3、动静的对比
4、影调、色调对比
(二)透视规律的运用
1、线条透视规律的运用
2、阶调透视规律的运用
五、陪体的作用
陪体是在画面当中陪衬、渲染主体,并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被摄对象。
陪体的处理方法有直接处理陪体、间接处理陪体两种。
六、前景的运用
前景即在画面当中位于主体之前,离观察者最近的景物。
前景具有如下作用:
1、衬托主体,让读者、观众的视线投向主体。
2、通过前景与主体间的对比,显出景物的立体空间感和景物的深远,增强画面纵深感。
3、用来平衡画面,起均衡作用,使读者、观众获得视觉均衡。
4、用来交代环境、季节、天气,增加图片的信息量。
处理前景应做到以下几点:
1、前景不应位于画面中的主要位置,应避开视觉中心点。
2、前景的色调不应太鲜艳夺目。
3、尽量不用活动的物体做前景。
4、焦点应落在主体上,不应落在前景上,必要时,可使前景虚化,以突出主体。
七、背景的运用
在一幅画面当中,位于主体之后,渲染、衬托主体的景物就是背景。
背景的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1、说明主题,提供背景信息。
2、交代环境和拍摄地点的特点。
3、增强画面的现场气氛。
4、衬托、突出主体。
运用背景应注意以下两点:
1、应当避免主体与背景相互游离。背景必须与主体有内在的关联,应去除可有可无的背景。
2、应当避免将主体与背景做等同处理,分不清主次,从而影响主体的表现。
第二节光线的造型作用
一、勾画被摄体的轮廓
勾画出被摄体轮廓,有利于观众将注意力放在轮廓所界定的范围之内,抓住画面中的主体和要点,获取准确而明了的信息。
二、表现被摄体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深度
好的摄影作品能使观众产生强烈的三维空间感,感受到被摄景物的立体形态。
三、表现被摄体的质感
被摄体的质感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被摄体的材料特性。从这方面看,被摄体有非透明体、半透明体和透明体三种。
被摄体质感的另外一方面内容是其表面结构特点。从这方面可将被摄体表面分为粗糙面、光滑面和镜面。四、色彩的表现
五、环境气氛的表现
强烈的现场气氛能增强摄影作品的信息量和感染力。
六、吸引注意力,突出主体
七、特殊效果
第三部分:教学资料
一、教学案例
案例:摄影构图实例
http://www.gdphoto.cn/Html/sheyingjichu/2007-9/256438800.html
摄影本无定法,所谓“摄影构图”是人们根据成功摄影作品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实践经验进而上升而成的“理论”。所以,这套理论中“图片拆解”的意味很浓,本文中一下子总结出那么多的构图方式就是一个例子,一些例图也稍嫌牵强,一些所谓的构图方式其实是九宫格、S形等基本构图方式的演化。但是,无论如何,构图理论是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的,尤其是对于初学者,多多借鉴前人、别人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摄影水平的快速提高,只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被所谓的理论所桎梏。
1、平衡式构图
平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整,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称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呼应的特点。缺点: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4、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形构图是最基本的经典构图方式之一,把主题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衬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画面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5、交叉线构图

景物呈交叉线结构,景物的交叉点可以在画面以内,也可以在画面以外。前者有类似十字形构图的特点,后者有类似斜线构图的特点,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视线引向交叉中心,也可引向画面以外,具有活泼、轻松、舒展、含蓄的特点。

6、椭圆形构图

椭圆形构图容易形成强烈的整体感,并能产生旋转、运动、收缩等视觉效果。常用于表现不需要特别强调主体,而着重表现场面或者渲染气氛的画面内容。

7、X形构图

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烈,有利于把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者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8、十字形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影调或色彩的变化呈正交十字形,能剩余较多的空间,因而能容纳较多的背景和衬体,使视线自然向十字交叉的部位集中。多用于有稳定排列组合的物体,或者拍摄有规律的运动物体等。

9、水平线构图

水平线式构图具有平静、安宁、舒适、稳定等特点。常用于表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微波荡漾的水面、一望无际的平川、广阔平坦的原野、辽阔无垠的草原等。



10、斜线式构图
斜线式构图分立式斜线和平式斜线两种,常表现运动、流动、倾斜、动荡、失衡、紧张、危险、一泻千里等场面。也有的画面利用斜线指出特定的物体,起到一个固定导向的作用。




11、三角形构图

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面几何构成来安排景物,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


12、S形构图

这又是一种基本的经典构图方式。画面上的景物成S形曲线的方式分布,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画面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物体时,首先应该想到运用S形构图。常用于表现河流、小溪、曲径等。


13、向心式构图

体处于画面中心位置,四周景物呈现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视线强烈引向主体,并起到聚焦的作用。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14、放射式构图

以主体为核心,景物向四周扩散放射。这种构图方式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尔后又有开阔、舒展、扩散的作用。常用于需要突出主体而现场又比较复杂的场合,也用于使人物或景物在较复杂的情况下产生特殊效果。

15、垂直式构图

垂直式构图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纵深。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摩天大楼等。



16、九宫格构图
这是最为基本的构图方式之一,将主体安排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这种构图方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的特点。




17、L形构图
用类似于L形的线条或色块将需要强调的主体围绕、框架起来,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L形如同半个围框,可以是正L形也可以是倒L形,均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围框以内,使主体突出,主题鲜明。常用于有一定规律线条的画面。




相关知识点:摄影构图技巧
案例标题:摄影构图实例
内容简介:摄影构图的17项实例。
关键词:摄影构图实例
二、图书及资料
新闻摄影构图六大原则图解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8-06/06/content_8312065.htm
摄影构图学
http://www.cnphotos.net/daohang/syjs/sheyingoutu.htm
第四部分:练习题答案
1. 摄影景别的划分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远景:易于表现整个环境和总的气势,但不利于交代具体情节和细部。
全景:用来表现被摄体的全貌,用来交代相互联系的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交代一定的环境,交代被摄物与环境的关系。
中景:可以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来反映人物的动作,姿态,最大的优点是表现情节。
近景:主要表现人物的神情和精神风貌,人物的情绪和内心活动。近景常常表现物体的局部特征,它不利于表现事物周围的环境。
特写:主要用来表现细节,它具有概括力、单一凝练、可以通过一点透视人的内心和事物的本质。
2. 三种拍摄高度及四种拍摄方向的各自特点是什么?
平角度拍摄——眼睛高度的平视是最自然的角度,这和人们平视观看事物的视觉经验一致。被摄对象不会有变形现象。
仰角——被摄物的高大形象被夸张,会出现近大远小和倾斜畸变的现象。
俯角——和仰角的视觉效果相反,将被摄物压缩得比实际更矮小。
正面角度——毫无保留地再现被摄体正面的全貌或者局部。
侧面角度:勾勒物体的轮廓线,强调动作线,交流线的表现力。
斜侧面角度:既能表现对象正面的形象特征,又能表现物体侧面的特征,而且物体形象可有丰富多样的变化,往往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背面角度:往往产生特别的效果,比较含蓄,给观众留下的联想、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可以引人思考。
3. 横竖画面的确定有哪些根据?
主要根据:被摄景物的形状、画面中主线条给予视觉刺激力的强弱,主体移动的方向。
4. 主体、陪体的概念及处理方法各是什么?
在摄影作品中“主体”是指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也是摄影画面的兴趣中心,是画面表现内容的主要体现者,是组织画面的主要依据。它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是控制全局的焦点。 一般来说,一幅画面中只有一个主体,它可以是一个人或物,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组物体。
突出主体常用的方法有:
1.给主体位置上的优势。可将主体安排在画面的正中偏左或偏右,较小的主体可以安排在黄金分割点上。
2.利用视线指向突出主体。观众的注意力可以通过画面中人物的视线集中到主体上面,视线起到间接突出主体的作用。
3.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主体。常用的对比手法有①明暗对比②色彩对比③大小对比④虚实对比。
4.弱化杂乱物体突出主体:使用长焦镜头,压缩画面,在构图时把画面中与主体无关的东西尽量虚化。
陪体是拍摄者选取用以辅助主体表达内容的人或景物。在摄影画面中作为陪体的对象,是处在与主体相对应的次要位置,与主体相呼应。画面中恰当的陪体对于主体特征及内涵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画面语言也会因此而更加生动。
陪体在摄影画面构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主体共同完成主题思想的表达。
2.增加画面信息量,使画面更自然、更生动。
3.使画面造型更丰富,更具感染力。
5. 前景、背景的概念及处理方法各是什么?
前景在新闻摄影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前景置于画面的前方,虽然不是画面的主体,但它对画面整体形象意境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巧妙地运用前景,可以点明环境,有利于构图,强化报道主题,深化作品意韵。
背景是处于主体后面的景物,它和前景一样,也不是照片表现的主体,在视觉要素中占据次要的位置,但却对主
体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烘托作用。前景的使用应注意:前景不应位于画面中的主要位置,应避开视觉中心点;前景的色调不应太鲜艳夺目;尽量不用活动的物体做前景;焦点应落在主体上,不应落在前景上,必要时,可使前景虚化,以突出主体。
背景应注意:应该避免主体与背景相互游离;应当避免将主体与北京做等同处理,分不清主次,从而影响主体的表现。
6. 光线的造型作用有哪些?
勾勒被摄体的轮廓,表现被摄体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深度,表现被摄体的质感,表现色彩,表现环境气氛,吸引观众注意力、突出主体,特殊效果。